郑蒲港新区优化营商“软环境” 筑牢发展“硬支撑”
郑蒲港新区优化营商“软环境” 筑牢发展“硬支撑”
郑蒲港新区优化营商“软环境” 筑牢发展“硬支撑”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10年前,李有才从(cóng)外地回到老家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新丰村,家里(jiālǐ)还有5亩多的水田需要耕种。那时的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从事与制造飞机相关的工作(gōngzuò)。
今天,在新丰村边缘地带(dìdài)的丘岗上,已“长”出一座航空小镇。李有才家里的田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dàhù),他(tā)成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复合材料事业部修剪车间的一名班组长。
7月3日,参加(cānjiā)“活力(huólì)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航空小镇。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在中电科芜湖(wúhú)钻石飞机制造(fēijīzhìzào)(zhìzào)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下,航空小镇已集聚通航整机、无人机(wúrénjī)制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联体系、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企业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能在芜湖实现“中国造”“中国修”。
“基本实现不出园区(yuánqū)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或无人机。”朱应华说。
这是7月3日在中电科芜湖(wúhú)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内拍摄(pāishè)的通航飞机。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工位上,李有才熟练地套上防尘面罩,戴上手套,拿(ná)起直角风磨机,开始对一块复合材料进行打磨。他说,造一架通航飞机是非常复杂(fēichángfùzá)的(de)事,几百个工序,他完成的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环节。
低空经济产业起初在(zài)芜湖并不显眼。
这座地处长江之滨的城市,历史上曾是中国“四大米市(mǐshì)”之一,其经济发展的动能,长久以来更(gèng)多依托的是舟楫往来、物流集散的水路优势。芜湖人“敢为人先”的闯劲,过去也多倾注(qīngzhù)在(zài)商贸流通和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地面制造业领域。向低空要(yào)生产力,不过才十多年时间。
造飞机源自一次(yīcì)大胆的合作。201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hé)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湾沚镇第一家航空(hángkōng)企业——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初闻此消息的李有才第一反应是将信将疑,他(tā)觉得在村边(cūnbiān)建厂造飞机有些不太现实。
“当年(dāngnián)在一片(yīpiàn)荒地(huāngdì)上创业,如今已累计交付100余架有人机、300余架无人机,建成总装脉动生产线,具备了大尺寸航空结构件制造能力。”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满林说,公司成立12年来(niánlái),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转型。
今年5月,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正式向泰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交付(jiāofù)首架DA42NG飞机,实现该机型(jīxíng)的首次海外交付。
7月3日,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fēijīzhìzào)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装配一架通航(tōngháng)飞机。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在芜湖采访,有人说,芜湖与“飞”有着解不开(jiěbùkāi)的渊源。
芜湖,古时因“湖沼一片,鸠(jiū)鸟繁多”而名“鸠兹”,飞翔的意象早已根植于此。而在(zài)互联网时代,一句谐音梗“芜湖起飞”意外走红(zǒuhóng),成为风靡网络的流行热语。笑谈之外,这句无意间契合了芜湖历史基因的“起飞”,也悄然让外界的目光投向(tóuxiàng)这里。
一座初具规模的航空小镇加速(jiāsù)成型,从无人机研发制造到通航服务拓展,“飞”不再(bùzài)仅仅是传说和热梗,更化作这片土地(tǔdì)上蓬勃发展的崭新动能。从鸠鸟展翅到“芜湖起飞”,再到航空产业的梦想升空,芜湖与“飞”的不解之缘,书写(shūxiě)着新的时代篇章。
芜湖市(wúhúsh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董亮介绍,2024年(nián),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低空经济产业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田满林介绍,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fēijīzhìzào)有限公司也在加大产业链协同(xiétóng)共生,公司牵头成立了安徽省通用航空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航空器(hángkōngqì)制造的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需求榜单(bǎngdān)和能力(nénglì)榜单,在满足公司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赋能其他产业链企业。
“未来的(de)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田满林说,“作为通航产业的链主企业,我们正在(zhèngzài)向生态构建者转型,积极谋划与(yǔ)产业园区的企业开展高频高质量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流动,激发(jīfā)创新能力。”
7月(yuè)3日(rì),在芜湖湾沚区航空小镇,一架通航飞机在试飞。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晴空之下,当国产(guóchǎn)通航(tōngháng)飞机从航空小镇起飞,俯瞰的不仅是壮阔长江,更是一个万亿级产业的未来。
47岁的李有才还会继续见证家乡(jiāxiāng)“起飞”的故事。“我还没坐过自己公司造的飞机,有机会我想试试。”他说(shuō)。
作者: 陈尚营 程云杰(chéngyúnjié) 班娟娟
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10年前,李有才从(cóng)外地回到老家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新丰村,家里(jiālǐ)还有5亩多的水田需要耕种。那时的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从事与制造飞机相关的工作(gōngzuò)。
今天,在新丰村边缘地带(dìdài)的丘岗上,已“长”出一座航空小镇。李有才家里的田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dàhù),他(tā)成为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复合材料事业部修剪车间的一名班组长。
7月3日,参加(cānjiā)“活力(huólì)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航空小镇。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在中电科芜湖(wúhú)钻石飞机制造(fēijīzhìzào)(zhìzào)有限公司的引领带动下,航空小镇已集聚通航整机、无人机(wúrénjī)制造、航空新材料、低空智联体系、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企业近200家,通用航空“中国心”“中国脑”“中国桨”能在芜湖实现“中国造”“中国修”。
“基本实现不出园区(yuánqū)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或无人机。”朱应华说。
这是7月3日在中电科芜湖(wúhú)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内拍摄(pāishè)的通航飞机。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工位上,李有才熟练地套上防尘面罩,戴上手套,拿(ná)起直角风磨机,开始对一块复合材料进行打磨。他说,造一架通航飞机是非常复杂(fēichángfùzá)的(de)事,几百个工序,他完成的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环节。
低空经济产业起初在(zài)芜湖并不显眼。
这座地处长江之滨的城市,历史上曾是中国“四大米市(mǐshì)”之一,其经济发展的动能,长久以来更(gèng)多依托的是舟楫往来、物流集散的水路优势。芜湖人“敢为人先”的闯劲,过去也多倾注(qīngzhù)在(zài)商贸流通和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地面制造业领域。向低空要(yào)生产力,不过才十多年时间。
造飞机源自一次(yīcì)大胆的合作。201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hé)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湾沚镇第一家航空(hángkōng)企业——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初闻此消息的李有才第一反应是将信将疑,他(tā)觉得在村边(cūnbiān)建厂造飞机有些不太现实。
“当年(dāngnián)在一片(yīpiàn)荒地(huāngdì)上创业,如今已累计交付100余架有人机、300余架无人机,建成总装脉动生产线,具备了大尺寸航空结构件制造能力。”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满林说,公司成立12年来(niánlái),实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引领”转型。
今年5月,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正式向泰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交付(jiāofù)首架DA42NG飞机,实现该机型(jīxíng)的首次海外交付。
7月3日,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fēijīzhìzào)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在装配一架通航(tōngháng)飞机。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在芜湖采访,有人说,芜湖与“飞”有着解不开(jiěbùkāi)的渊源。
芜湖,古时因“湖沼一片,鸠(jiū)鸟繁多”而名“鸠兹”,飞翔的意象早已根植于此。而在(zài)互联网时代,一句谐音梗“芜湖起飞”意外走红(zǒuhóng),成为风靡网络的流行热语。笑谈之外,这句无意间契合了芜湖历史基因的“起飞”,也悄然让外界的目光投向(tóuxiàng)这里。
一座初具规模的航空小镇加速(jiāsù)成型,从无人机研发制造到通航服务拓展,“飞”不再(bùzài)仅仅是传说和热梗,更化作这片土地(tǔdì)上蓬勃发展的崭新动能。从鸠鸟展翅到“芜湖起飞”,再到航空产业的梦想升空,芜湖与“飞”的不解之缘,书写(shūxiě)着新的时代篇章。
芜湖市(wúhúsh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董亮介绍,2024年(nián),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低空经济产业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田满林介绍,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fēijīzhìzào)有限公司也在加大产业链协同(xiétóng)共生,公司牵头成立了安徽省通用航空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航空器(hángkōngqì)制造的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需求榜单(bǎngdān)和能力(nénglì)榜单,在满足公司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赋能其他产业链企业。
“未来的(de)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田满林说,“作为通航产业的链主企业,我们正在(zhèngzài)向生态构建者转型,积极谋划与(yǔ)产业园区的企业开展高频高质量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流动,激发(jīfā)创新能力。”
7月(yuè)3日(rì),在芜湖湾沚区航空小镇,一架通航飞机在试飞。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晴空之下,当国产(guóchǎn)通航(tōngháng)飞机从航空小镇起飞,俯瞰的不仅是壮阔长江,更是一个万亿级产业的未来。
47岁的李有才还会继续见证家乡(jiāxiāng)“起飞”的故事。“我还没坐过自己公司造的飞机,有机会我想试试。”他说(shuō)。
作者: 陈尚营 程云杰(chéngyúnjié) 班娟娟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